記者許瑞麟/台北報導
文學紀錄片《願未央》記載華語文壇鶼鰈情深的文學夫婦朱西甯、劉慕沙充滿愛與文學的不凡人生。首度擔任導演的長女朱天文,苦無沒有雙親正式訪談的畫面,為如何用影像構築敘事而傷透腦筋,最後她從家庭相簿、罕見原稿到朱家珍藏張愛玲親自落款提字的小說採集蒐羅,還從朱西甯在世時拍攝的V8找到珍貴畫面。
雖然朱西甯一家在文壇享有盛名,但多年低調的朱家,在母親劉慕沙過世之後,包括朱天文在內的朱家姊妹們體認該把握機會,為朱西甯、劉慕沙留下紀錄,才啟動紀錄片拍攝計畫。但在紀錄片主角皆不健在的情況之下,要拍攝哪些內容,讓朱天文苦惱不已。
靈機一動,她們重啟朱西甯、劉慕沙珍藏近70年,還在外包裝上標示「非情書」的通訊書信裡,回望朱西甯、劉慕沙的通信內容,一往一來之間,雖是定情書信,也是分享彼此人生理念的溝通橋樑,從中更可見朱西甯的認真態度,在信中還用圖表分析小說與散文的差別,甚至連談感情要「心物合一」,也不忘透過手繪圖表來解說,展現當年27歲的朱西甯遇上19歲的劉慕沙時,超級誠懇純情的「非情書」。
朱家姊妹三人在朱天文的調度下,由妹妹天心、天衣各自透過讀信來展開朱西甯、劉慕沙年少時光的畫面,雖然朱天文笑稱這是她最接近「當導演」的調度時刻,但身為導演的她也透過配樂,將父母昔日定情曲《霍夫曼船歌》穿插其間,流露出細膩心思。如今歲數皆比當年寫情書的爸媽大上快三倍的姊妹們,見到青年時期的朱西甯已堅定地把文學視為一生志願,自嘆弗如,也讓朱天文感性表白:「信件這樣一出,我覺得真有點重新認識他們。」
為了找尋當年父母的身影,全家想辦法像灑網般尋找過去畫面,連20多年前為張大春電視節目受訪的畫面也想辦法去調,卻遇上母帶毀損,甚至欲找朱天心當年婚禮畫面,竟也遇到同樣慘況。所幸終於由當年朱西甯拍攝的V8帶當中蒐羅到珍貴畫面,導演朱天文回憶道:「他對這些東西都充滿好奇,因此V8攝影機出來後,他買了就東拍西拍。」這些珍貴的畫面,補足他在世時的身影足跡。
朱天心也表示《願未央》見證了「文學最好的時代」,父親代表臺灣是包容多元、海納百川地讓文學得以繁花盛開,「曾經可以讓這樣一個作家有生命力地完成自己的文學大夢,提攜很多年輕人,鼓勵很多同伴等,讓我們無憂懼地繼續走這條路。」從開拍到正式上映,歷經4年的《願未央》,除了是作家朱天文為紀念父母而首度擔任導演的作品外,更邀來侯孝賢擔任監製,以及長年合作的侯導班底一起打造質感之作。本片已於3月18日在台上映。
本文來自: 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70-%E5%B9%B4%E5%89%8D%E7%9A%84%E6%83%85%E6%9B%B8%E6%9B%9D%E5%85%89%E2%8B%A
離婚證人